史明口述史
文明
所謂的文明,並不是我們的、不是東洋的東西,它指的是西洋的東西。「文明」與「文化」這兩個詞彙在學問上說起來是有些差別,但是生活中並沒有。「文明利己」,便是說我們閱讀文明,受到洗禮之後,就能讓自己擁有一些特別的機會。
現代
所謂的現代,指的是人類自古早的共同社會生活型態中,分工合作,進而發展成封建社會、資本主義社會的結果。不過這種型態並非馬克思在談的共產社會,而是共同社會。而一個社會要生存,就需要有一個地盤。這個社會和那個社會的地盤往往會伴隨著人口膨脹而彼此衝突、發生戰爭。一旦發生戰爭,沒有組織就一定會輸,所以才會出現共同社會中的領導者,這也是剝削的開始──共同社會開始變成束縛人性的奴隸社會、封建社會。
然後這封建社會因為幾個因素慢慢瓦解:十字軍東征、發現新大陸。
像台灣在封建時代,台北人即便知道旗後(高雄)、大墩(台中),但都不曾去過,這種情況對商業、資本主義市場擴大的需求來說,是很大的障礙。
亞當斯密曾說:從瑞士到柏林要經過二十三位封建領主、課二十三次的稅金。於是受不了的商人就聯合農民以及工人去打破封建制度,開始形成了所謂的「現代化」。
而現代化的第一步就是承認:人是社會中存在的個體,而不是只將社會看作一個整體。第二就是:發現個性、承認人的權利。個人意識的逐漸覺醒,人的人性還有人道主義受到重視,都可視為現代化的開始。
落
以前計算房屋的單位稱為「落」、一落二落三落等等。
節慶
我童年的生活中,正月就是過年,二月二是天公主,三月二三是媽祖生,四月迎媽祖,五月有端午節,七月是普渡,八月是中秋,九月是重陽,十月是立冬,十一月是搓湯圓冬至,十二月還有一個尾牙。
本土與本地
我覺得現在對於「本土」一詞的概念,是那些起頭倡議的人沒有歷史觀造成的。以前講「本土」指的是中國,稱呼咱自己的則說是「本地」。這些都是民間社會所產生出來的,而不是由一個有知識的讀書人創造的。
日本政府來台,那些唐山人、本土人、內地人開始回去中國,等到決定國籍日後,這些人大多已經走光了。而留在台灣的多是「本地人」。本地人是指那些已經把台灣當成家鄉的人。
警察
說到日治時期台灣的警察,普通的警察叫「巡查」,台灣人裡面也有做警察的,叫作「巡查補」。
中華民族主義
所謂的民族主義有兩個面向,它一方面是侵略的、反動的,但另一方面也是進步的。在我參與抗日運動的時候,中華民族主義還可以算是反封建、反殖民地的進步的民族主義,但是戰爭結束以後,做為勝利者的中國人,來台灣卻胡作非為、變成了退步的民族主義。像現在中共也是支持處在統治地位的國民黨,而不支持我們台灣,或者像新疆、西藏等地,中共對他們採取的也是反動的、侵略的民族主義。
台獨
獨立是個理念,理念要有原則、要有個起始。像很多人就喜歡用「民族主義」作為起始──不過民族主義這個詞會翻譯上好像不太有共識。state是國家,nation是民族,意思是指民族國家、一個民族建立一個國家。台灣的學者們也許是不知道,也許是想標新立異,我說民族主義,他們就說國民主義、國家主義、國族主義,其實都是自個兒的發明。
政治工作第一重要的是感情,第二重要的是思想理論化以及傳播啟蒙,第三才是行動。
國台合作
中共建國以來,日本本來跟中共是對立的,等到一九七一年中日復交,國民黨便趁著這個機會,呼籲台灣人要一起反共,開始積極派人到日本來、要獨派與他一起合作,這就是所謂的國台合作。國民黨不只來日本,同時也派人到美國,不過口號改成「革新保台」。
左右
其實所謂的左派、右派並沒有絕對的區分,左派裡可能有右傾的分子,右派裡也可能有左傾的分子,像共產黨裡面就會分右傾、左傾。以依般世界通用的說法來講,政治態度比較保守的就是右派、比較進步並為大眾發聲的就是左派。
地下工作
第一,單線領導;其次,不必要的事情不必說──只要讓我知道什麼時候你要做什麼、有哪些人,其它都不用告訴我;第三項,要學會忘記,不重要、沒關係的事情即使聽到了,也要把它們全部忘記;第四項,不能留信、備忘錄等等白紙黑字,最後,要遵守紀律。大家都認為地下工作危險,但真正危險的其實不是「涉險」,而是你有沒有確保同伴的安全、是否各項細節都能作到滴水不漏。
左統
台灣有一批自稱左派、親共的學者曾大肆批評我,我反而認為他們馬克思主義念得不夠正確又過於教條:首先,他們沒有意識到馬克思提出共產主義的動機,是為了恢復人性;其次,馬克斯雖然贊成必須靠暴力與資本主義鬥爭,但是他也認為一旦取得政權就應該恢復民主。之前我在台大門口靜坐時,王曉波有來見我,幫中共說好聽話,我只問他一句:『你像中共靠攏的原因,究竟是根據民族的立場,還是階級的立場?』他就自己走到一邊去了。一旦他回答民族,那麼他階級的立場不就不見了嗎?我希望大家記住一件事:殖民地必須先有民族的解放以後,才可能有民主。而台灣如果沒有獨立,台灣人擁有的都是假民主。
馬克思
馬克思的思想主要從希臘的物質主義與觀念主義出發,物質主義與觀念主義是西洋哲學的兩大主流。其實物質與觀念兩者本來不是相互對立、而是一體兩面的,但在十八世紀傳到日本時,卻被翻譯成唯物論和唯心論,容易讓人誤以為它們是相對的。
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多數參照日本的翻譯。唯心論認為世界沒有發動力,需要一位超然於世界與人之外的絕對者來予以啟動才會開始運行,這一為絕對者或許可以被稱為神。
唯物論是說:世界當中存在著矛盾,矛盾就是反,反了以後會合,合了以後又會反,這即所謂正、反、合的辯證法則,辯證法跟唯物論是一個銅錢的兩面,馬克思正是將唯物論和辯證法結合再一起,形成唯物辯證論,當作研究的基礎。
雖然馬克思使用唯物辯證法,但他的學說卻容易走上基督教一元的、不容許其他意見絕對論,像很多人就以為,只要解決階級問題,其他問題都可迎刃而解。如今,現代大眾的知識都已經提高,不可能只有一元觀點,世界存在物質與觀念,若要求進步,唯有物質和觀念相互辯證與影響才有可能。
第二國際
第一國際垮台以後,馬克思主義的路線分成兩條:一條是不用武力,以民主的方式來達成社會主義,像現在的北歐四國和德、英、法國等,他們都有社會主義政黨,社會福利方面的政策是全世界最進步的;另一條則是使用暴力來達成社會主義,像列寧、史達林等人。
但採取暴力路線者,往往在革命成功、取得權力之後,會走向獨裁。
凱因斯
凱因斯認為,第一:必須創造有效需求,提高員工薪水,讓他們可以購買自己工廠生產的產品;第二是社會福利,透過像富人課教重的稅金,讓國家可以實施失業保險、健康保險等社會福利政策;第三則是金融管制,及國家介入銀行等金融機關的管理。簡單來說,凱因斯認為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看似彼此對立,但如果資本主義不往社會主義靠攏的話,資本主義本身也會自我瓦解。
民粹
俄語裡面有一句話叫「到群眾裡去」,正是要知識份子和大眾打成一片。這句話產生的背景大概在帝俄時期,當時很多貴族子弟到法國留學,受到自由、民主氣息的薰陶,回國後憑恃著年輕人的熱情與正義感,把土地發放給農民、意圖打破封建社會對人的束縛。不過中國五四運動前後,這句話卻被陳獨秀與李大釗等人翻譯成「民粹」,原本是好的意思,後來變成一句罵人的話,台灣現在就經常拿這個詞彙亂批評,實在很落伍。